”之后,又表现出了强大的成长性。
什么促进了成长?改革与开放。改革春晚遴选节目的模式,开放春晚一家独大的舞台。春晚作为一项全民关注的文化盛典,30多年来历经沉浮、饱受争议。年夜饭众口难调,大联欢不堪重负。太多的期待、过度的承载,让每一届的春晚导演们几乎小半年都寝食难安。揣摩与迎合、苛求与平衡,而最终在屏幕上呈现的却往往是经过打磨抛光之后的“标准件”。个性化的、接地气的节目在这样的机制下很难脱颖而出。春晚过去也开过“门缝”,但多少还有点羞羞答答。这两年,下定了决心的央视人彻底把春晚的大门拉开了。这么一拉开,就再也不可能关上。因为从办春晚的人到看春晚的人,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而且有着继续变化下去的潜力和期待。从2011年开播的《我要上春晚》和2012年开播的《直通春晚》开始,央视调整目光,充分挖掘各地方和互联网上的民间文艺资源,让许多“原生态”的文艺表演登堂入室,也让挑剔的观众们眼前一亮。走出象牙塔,高手在民间。春晚的舞台印证着,只有植根于广袤的大地,不断地汲取新的营养,艺术创作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活力,才能经得起大众的评判。
“开门办春晚”也要触动利益,也会带来更苛刻的要求。“开门”并不容易。这既是大势所趋,也是自我加压,更是责任使然。最优质的资源汇聚而来,怎么公正透明地优中选优?《直通春晚》要拿出经得起全国观众尤其是众多“铁粉”挑剔的选拔规则。各电视台会不会在收视率的压力下搞恶性竞争?“开门办春晚”最需要的是合作带来的共赢。面对网络时代的受众,传统电视晚会是不是只剩下了中老年观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