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下乡,一贫困户告诉我,为了早日脱贫,经过市场调查,根据自己的实际,他准备承包本村一座荒山种植油桐,但苦于缺乏资金和技术,一直踌躇不决。“你不是有包扶的干部吗?你可以把你的情况和设想与他好好沟通下,让他帮忙找有关部门咨询下,把个关,如果可行,就上报有关部门请求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些扶持。”我给他出了个主意。他听后叹了口气说,“前些时,市里统一组织活动时,包扶的干部来了两次问了下情况,捐赠了300元,之后就再也难见人影。我打了几次电话,他不是说好忙,就是说他的程序已经到了位,如果市里再组织活动,他会再按要求帮助。他这样说,我也不好再麻烦他了。”
这位贫困户的话引起我的深思。“精准扶贫,不落一人,”是党的宗旨的体现 ,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,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。当地为了把精准扶贫落到初实处,除了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对贫困村、贫困户进行扶持外,还规定全市每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包扶一户贫困户,并明确规定了包持干部的责任,要求贫困户未脱贫,干部不脱钩。还对包扶干部和包扶对象都在当地媒体上进行了公示。包扶决定出台后,大多数包扶的党员干部都是把贫困户当亲人,带着真挚的感情,以庄严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认认真真地做工作,真真切切地搞包扶。他们设身处地的为贫困户想办法,真心实意地帮贫困户解难题,既全力完成党委政府的“规定动作”,做好“课堂作业”;更结合帮扶对象的实际,用心选准“自选动作”,做好“课外作业”。
但也有少数包扶干部在包扶工作中却是被动式的走程序、应付式的做工作。除了完成党委政府统一组织去贫困户调研、统一给贫困户捐款等“规定动作”之外,不做一点“自选动作”。对自己所包扶的贫困户的基本情况、致贫原因从不用心分析研究,对如何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、走出贫困也不用心思考谋划。平时,贫困户有事找他,他就当起乒乓球手,又推又挡,贫困户想见他一面,比见菩萨都难。
这一现象说明,这种包扶干部在感情上根本没有把贫困户当亲人,他不是带着感情做工作,带着责任去包扶。他可能认为自己包扶贫困户是因为党委有要求、政府有规定,是无可奈何的事情。所以,他的包扶不是真心实意的、而是迫不得已的。规定程序是没办法要完成的任务,完成了规定程序,做了一下规定动作,应付了一下形势,就算做了工作。除此而外,是能躲就躲,能推就推,免得惹麻烦。至于贫困户脱不脱贫?怎么脱贫?什么时候脱贫?与自己无关。前面所说的那名干部就是这样的,不管贫困户有什么想法、有什么期待、有什么计划,他一概不理,只等着下一个“规定动作”出台,他再走一次过场,完成一次程序。
这样的包扶不仅没有实际意义,反而还伤群众的心,影响群众的情绪。要消除这种现象,除了明确责任、加强考核并与干部的升职提级、评优评先挂钩外,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干部的理想宗旨、群众观点、群众路线的教育,增强干部的群众观念,使他们在思想深处把群众当亲人,把包扶当责任,这样才能对贫困户的困难感同身受,对贫困户的诉求有求必应,才会在程序之外多为贫困户做实事,真心实意帮贫困户解难,这样的包扶才会有效果,贫困户脱贫才会有希望,群众才会真欢迎!